特色疗法—水针与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及包块、输卵管粘连阻塞性不孕、骨盆疼痛疗效显著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病变,包括子宫体、卵巢、输卵管炎症,范围较广,可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几个部分同时发生,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输卵管粘连、阻塞性不孕是盆腔炎导致的病症之一,两者为因果关系。中医对本病临床特征的描写散见于“热入血室”、“腹痛”、“带下病”、“癥瘕”、“不孕”等病症中。
一、病因病机:
1、西医发病机制: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而迁延而成;也有因起病缓慢,急性期症状不明显,开始发病时即为慢性,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可出现急性发作。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输卵管管壁增厚、管腔粘连、阻塞阻碍精子和卵子结合而致不孕;输卵管卵巢脓肿,日久脓细胞被吸收而成透明的液体,就成为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炎性渗出物使周围组织相互粘连而形成盆腔内炎性包块;如炎症发生在子宫前壁可与膀胱粘连引起膀胱排空痛;如炎症发生在子宫后面可与肠道粘连引起排便时痛;如肝脏与前腹壁、横隔膜粘连,可导致隔神经支配范围的疼痛,出现深呼吸时的肩痛;如盆腔结缔组织,尤其是子宫旁结缔组织和子宫骶骨韧带发炎,可因充血、水肿,继而纤维组织增生,逐渐使结缔组织变为较坚硬的疤痕组织,甚至可使盆腔内出现“冰冻骨盆”的状态。
2、中医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经行、产后、人流、药流、盆腔手术后胞脉空虚,洗涤用具不洁,感染湿毒之邪;或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净,瘀热积于胞中;或由于素有宿疾,瘀热内阻;或遇情志不畅、或过食辛辣刺激,燥热助阳之品、或房劳所伤、或气候骤冷,衣着不足、或冒雨涉水、或劳累太过、或过食生冷等均可触发本病。其主要病机为瘀热、湿浊之邪,蕴于子宫、胞络,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气机不利,经络受阻,“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腰痠反复发作;瘀热内蕴,气机不畅,冲任受阻以致不孕。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下腹隐痛或坠胀疼痛,或腰骶坠痛,或臀腿痠痛,或性交痛,或膀胱排空痛,或大便时痛,或骶髂关节痠疼,大腿内痛,或坐骨神经痛,或肝周围炎引起右上腹痛、右季肋部疼痛,疼痛一般不很剧烈,常在劳累、性交、受凉、过食辛辣刺激、燥热助阳之品后及月经前后发作或加剧,或伴低热、白带增多、月经异常,或不孕等。
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倾后屈,固定、活动受限;如为输卵管慢性炎症,则于子宫的一侧,或两侧扪到呈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如已形成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或组织粘连形成包裹性积液,可触到肿块;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则在子宫两旁有弥漫性增厚或压痛;如盆腔内组织粘连使盆腔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子宫被拉向粘连严重的一侧,妇检时可见子宫偏移,当推动子宫引起粘连组织拉伸时,可引起局部疼痛。
3、辅助检查:
1)、B超检查:如有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或盆腔有包块、或积液,B超检查均可显示。
2)、输卵管通液或碘油造影检查:不孕者可通过输卵管通液或造影检查,以判断是否有输卵管粘连不畅、或阻塞不通。
3)、宫、腹腔镜检查:可见盆腔内炎性病变及粘连。
由于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各异,因而其诊断通常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没有哪项化验指标能特异地确诊慢性盆腔炎,所以盆腔炎的诊断是个综合评定的过程。
三、治疗方法
1、水针疗法:水针疗法是用药液注射于穴位、痛点、反应点,通过针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和药性作用,以调整机体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治疗疾病,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本人选用鱼醒草、丹参、胎盘、当归、
-靡旦白酶等注射剂,从八髎穴、委中穴,或水道穴、归来穴,或大赫穴、曲骨穴、维胞穴、三阴交穴等注入体内治疗本病。此法不但能让药物直达盆腔内病变部位发辉作用,而且可通过穴位针刺的机械作用、穴位的开阖与传导作用,使整个机体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从而能很快缓解腹痛、腰痠、骨盆痛等症状,能较快地松解盆腔内组织及输卵管的粘连,疏通输卵管,排除精子与卵子结合的障碍,达到成功受孕的目的。2、中药治疗:选用自拟蛭英消癥系列方剂:包括口服方、灌肠方、外敷法。具体方药及方法详见下面附文《水针与蛭英消癥方内外合治附件炎性包块96例体会》。
以上疗法三个月为一疗程,穴位水针经期停用。有输卵管积夜,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或盆腔包块者,一个疗程结束后,B超复查,以观疗效;输卵管粘连不畅或阻塞者,一个疗程结束后仍未受孕,待月经干净后2-3天行输卵管通液或碘油造影检查以了解输卵管的通畅情况。
四、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受孕、输卵管通液、或碘油造影的情况,及B超复查囊肿或包块缩小的程度来确定疗效。痊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成功受孕;B超检查证实附件囊肿或盆腔包块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双侧输卵管通液或造影检查证实已畅通;B超复查附件囊肿或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3以上者。无效:临床症状、囊肿、包块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者。
五、治疗效果
笔者自年10月至年10月,运用水针疗法与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数千例,疗效显著,多数患者三天内腹痛、腰痠、骨盆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一周内痠、痛消失。本人并将其中例附件囊肿、盆腔包块和76例输卵管粘连阻塞性不孕(不包括结核性盆腔炎引起的输卵管病变),作了疗效统计。在例附件囊肿包块中,痊愈例,有效30例,治愈率为89%,总有效率%;76例输卵管粘连阻塞性不孕者中,痊愈6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治瘀率86%,总有效率95%。
附文1:
水针与蛭英消癥方内外合治附件炎性包块96例体会
摘录自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P81-83
附件炎性包块,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迁延所致。因炎性渗出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呈炎性纤维化增生而渐积成块,是一种炎症性的病理改变,为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年10月至年10月,应用水针和蛭英消癥方内外合治附件炎性包块96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0-55岁。25-45岁发病率最高,共73例,占76%。病程:3个月以内25例,3-6个月32例,6个月-1年22例,一年以上17例,其中最长达9年。包块情况:双侧包块21例,单侧75例。包块最大者7.1cmx5.8cmx3.2cm,小于3cm57例,3cm以上39例。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主要依据CT或B超检查和临床症状。1)、全部病例均经CT或B超证实附件有炎性包块;2)、临床症状:少腹单侧或双侧掣痛,经期或劳累后加剧,伴腰部酸痛,骶尾骨坠痛,或性交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多数患者出现以上3-4种症状。
二、治疗方法1、水针:1)、药物及药量:复方丹参注射液4-8ml。随症加减:湿热偏重加鱼腥草注射液4-6毫升;体质虚弱加胎盘注射液2-4毫升;或当归注射液2-4毫升;有组织粘连加糜蛋白酶注射液单位。2)、选穴:水道(双)、归来(双)、三阴交(双)。八髎(每次任选4穴)、蠡沟(双)。二组穴位,每次一组,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轮换交替注射。3)、操作:患者取卧位,充分暴露上述穴位。操作者用5毫升无菌注射器抽取上述药药,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7号针头快速穿过皮肤,直刺进针2-3毫米,产生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药液2毫升—4毫升。
2、自拟蛭英消癥系列方剂:包括口服方、灌肠方。
1)、口服方组成:水蛭粉6克,蒲公英15克,皂刺10克,红藤15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香附10克,赤勺10克,路路通10克,桃仁10克。随症加减:若湿热偏重,带黄秽臭,下腹坠痛较重者加地丁草,败酱草,川楝,元胡;痛经加五灵脂,生蒲黄;输卵管积水加猪苓,车前子;体虚头晕神倦加生黄芪,太子参;腰痛加续断,淮山药,杜仲;偏于寒加桂枝,小茴,吴茱萸。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2)、灌肠方组成:水蛭15克,蒲公英30克,皂角刺15克,黄柏15克,苍术10克,红藤30克,败酱草15克,乳香10克,沒药10克,丹参15克,元胡15克,地丁草15克,野菊花15克。每晚一剂,煎水-毫升点滴灌肠。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将煎好的药液凉至40度左右时,接一次性输液器,剪去过滤器,断端涂润滑剂后,插入肛门15-20毫米点滴,滴速为每分钟60-80滴。
3}、外敷法:将口服和灌肠煎煮的药渣晒干打碎取克左右,加芒硝克,食醋毫升拌匀,同放锅内炒热后再喷洒白酒适量,装入布袋中放在脐与下腹之间热敷,每晚一次,每次30-90分钟,凉时外用热水袋加热。
以上各法,都是20天为一疗程,经期停用。每个疗程结束后,B超复查,判定疗效。
三、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变和B超检查炎性包块缩小的程度来确定疗效。痊癒: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B超检查证实炎症吸收,附件包块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复查证实炎症部分吸收,包块较前缩小三分之二者。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超复查证实附件包块较前缩小三分之一者。无效:临床症状与包块治疗前后无改变。
2、治疗结果痊愈86例,显效6例,有效4例,治癒率百分之九十,总有效率百分之百。
四、典型病例:
赖某某,28岁。年3月6日初诊。患者自年5月因不完全流产行清宫术后,常感下腹及腰骶坠痛,伴带下增多,色黄秽臭。医院用中西药治疗,疼痛时减时增。本次发作,因于过度劳累之后,突感下腹疼痛难忍.经人介绍,于年3月6日来我处就诊。刻诊:患者两测小腹坠胀掣痛,腰骶及坐骨痠痛,舌暗红,苔黄膩,脉弦稍数。经B超检查见“右侧附件有一5.1x3.2x4.1厘米液性暗区,左附件有-6.9x4.8x3.6厘米液性暗区,其间见不规则分隔光带,盆腔内见不规则范围的液性暗区,最深处19毫米。B超提示:1)、右侧输卵管积水。2)、左侧附件炎性包块。3)、盆腔积液。中医诊为癥瘕。证属湿热蕴结,血瘀气滞。治宜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消癥。以水针与自拟蛭英消癥系列方剂治之。处方:1)、水针: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毫升,鱼腥草注射液4毫升,按前述方法选穴注射,每日一次。2)、蛭英消癥口服方加地丁草15克,败酱草15克,川楝10克,延胡10克,猪苓15克,车前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3)、灌肠和外敷法均遵前述。治疗一天后,腹痛腰痠明显减轻,3天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为消除包块,铲除病根,仍按上法治疗一个疗程后,于3月29日B超复查见“左附件有2.2x1.1x1.5厘米液性暗区”。继续用上法治疗10天,于4月15日B超复查报告: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追踪半年未复发。后因妊娠呕吐,于年1月5日就诊,尿妊娠试验阳性。
四、体会:
附件炎性包块属中医妇科癥瘕范畴,其病因虽多,然多属湿热,病机核心为气滞血瘀。本病治癒难,易复发。笔者在临证时,采用大剂量、多渠道给药,以求铲除顽疾之根。
1、穴位注射立见效:此法通过穴位针刺的机械作用和药物的药性作用,穴位的开阖与传导作用,使整个机体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从而能很快地缓解症状。用水针治疗本病,一般能在1-5内使症状消失。
2、药物肛点易吸收:点滴灌肠速度缓慢,肠道能充分吸收,且给药部位与盆腔相邻,药力可直达病所。
3、内服量大宜频服:本病药量宜大宜猛,才能祛邪迅速,但应饭后频服,才不致损伤脾胃。
4、外敷效佳可常用:利用煎煮过的药渣加入软坚散结的芒硝和活血消肿的食醋、白酒,通过对脐与小腹的温热刺激,直接将药物作用到病变处。
以上四法,各经一途。水针从腧穴注入,肛点于直肠吸入,内服经口腔饮入,外敷从皮肤渗入,齐攻一处,以消癥瘕。笔者曾单纯用上述四种的某一方法作比较,结果证明多方给药,上下内外合治确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法使用7年来未发现不良反应,并对因输卵管不通而致的不孕症亦有良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