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四经解读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news/a_6169061.html

作者:李紫剑《内功四经》又名《内功真传》,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此书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人知。后此书流入形意门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书因拳显、名因人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止,《内功四经》的文字一起没有人用白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一直没有见人用白话详加说明。与此情况相伴的是二十几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用此《内功真传》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人用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的。这是怎么一回事?一方面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见其功,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都不为正常。在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对学科学术负责对生活现实负责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自己所能,试着对《内功四经》进行了研读、判读、整理和解读。同样一本书,一段文字,由于读者底蕴不同学识不同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我对《内功四经》的解释,只是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是公开一家之言,与朋友共享一点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误人,则本从幸甚!倘若此举纯属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评赐教,则本人幸甚、读者幸甚矣!

一、《内功四经》原文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2、纳卦经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胸欲练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为济水。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3、神运经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内功十二大力诀云: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4、地龙经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骨单凭;高低任意。二、《内功四经》判读《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篇文章组成。反复研读并相互比较各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纳卦经》只不过是对《内功经》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释和补充说明。如果删去《纳卦经》的卦名卦象,并不影响其意思的实际表达;用卦爻解释《内功经》是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把明白的说糊涂了,把平易的说玄虚了,从现代拳学的角度上讲,毫无必要,实属多余。所以窃以为《纳卦经》一篇应从《内功真传》中淘汰出局。细研《地龙经》,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注家都一直认为《地龙经》是仆技专著,并且把篇中的前后左右屈伸翻转统统都释为仆技的内容,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以气帅形……”与《地龙经》的前四句对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珠联璧合”立马成为一篇对全方位搏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拳经。《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一节,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种位置是在《内功经》中一种是列作《神运经》的上半阕。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以神帅气”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页,整理者是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个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呢?《神运经》中的”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仅是对内功修为的功效说明–既不具操作意义,故可以排除在《内功真传》之外,”不以为经”。《神运经》的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说明,”皮不存也,毛将附焉?”不提也罢以此观之,则《地龙经》”无名”,而《神运经》”无实”,至此我们不妨来个”割头换相”张冠李戴,合《神运》《地龙》二经为一,冠之以《神运经》,倒也名符其实,不碍观瞻。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内功真传》的内容只有两项,一项是《内功经》即”内功”的修炼;一项是《神运经》,即”内功”的运用。以此观之则把《内功真传》名字正名为《内功神运经》更为适合。所以后面整理的经文即以《内功神运经》命名。各抄本《神运经》之后,均附有《内功十二大力》,通过分析类比可以发现,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内容早已包括于《内功经》的”格式”之内,后八力其实不是造力行为而是打法内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删去,后八句应归为”神运”部分。《内功经》的的劲诀,原文用”通、透、穿、贴、松、悍(汗)、合、坚”八字概括,原抄本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用现代语言来”听”就象是听江湖黑话、异域方言,真有点不知所云。例如说”透”的意思是”速”,说”穿”是”连”,说”贴”是”络”,说”悍”是”萃”说”坚”是”专”是”能”,又说”穿贴”是”横竖连络“,”合坚”是”横竖斜缠”,如此这般,我想即使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不看前人”注释”也万难想到这些字有如此有解释法!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话解释这八个字,在长期的皓首穷经依然无法格物致知之后,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破译这组字谜,终于发现如果把这个八个字分为四个词组,便可以用现代拳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三个:”通透”就是通顺透彻;”松悍”就是柔弱刚强;”合坚”就是一体坚固,这样就与现代的伸拔、刚柔、齐整一一对应了。剩下来的”穿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只好大胆地假设这个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在比较字形与草书笔法之后,我认为穿字是紧字之误,”穿贴”当为”紧贴“。把”穿贴”变为”紧贴”之后,”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紧贴”的肌肉平附便体现在桩功的劲诀之中。现在既然有更科学的说法,原话当然可以不用了。我承认我对《内功四经》的判读是离经叛道的–既”篡改”了经文,又否定了传统说法,所以在下把《内功真传》整理为《内功神运经的行为,将揭开《内功真传》流传史上破天荒的最异世骇俗的一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直等于拆了古建筑的砖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墙,这在虔诚的文物保管员眼里无疑是”势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行为。我已料到此举必将受到传统卫道士的严厉抨击,对此我将不意外也不后悔。在不少人眼里,古人的遗文神圣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烧高香供起来仰视,一个字都 改动不得,更不应该持半点异议,对此,我实在无法赞同。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益于现实和能够服务于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科学在发展,经典也必须与时俱进,或者说,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只有这样,过去的经典在现在依然经典。那种一味尊古读经把古代经典原封不动地套在现代学科学术头上的想法与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也不会倒转退回到过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学术也一样,如果它依旧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它依然可以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书;如果它已经成了纯粹的文物,就让它长眠在博物馆里,而从行动的视野中消失吧。三、重订《内功经》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内功呼吸,平和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吐故纳新,下气于腹。内功之劲,如弓张弦,如水充满,如风鼓帆,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内功之理,不玄不虚。内功行之,非易非难。神化大谬,轻慢不贤,心领神会,自知底端。四、重订《神运经》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气随意转,形随气腾,意动神驰,神往气升。静则饱满,动则奔涌。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翻猛虎豹,转疾隼鹰。身坚似铁,法密如笼,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后有序,左右分明,远则追击,近则接迎。高低任意,长短纵横,如火如电,如水如风。仆技之作,刚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离弓。如球如轮,滚滚不停,有感皆应,见机出锋。不及先进,过位不停,因形就势,拆毁无情。莫知而达,不思而作,应变自如,源于直觉。超乎行为,出自本能,内功神运,理亦平平。

五、《内功经》解读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体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内气的变化,内气的变化可以影响心态的变化。所以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内功运动的原理和法则,不外乎阴阳转换相辅相成的运动。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动还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动,概莫能外这个原则。传统武术及传统养生功的真气周天运行如此,轨迹拳学的轨迹运动同样也如此–周天运行是意动,轨迹运行上形动,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旦明白了内功的原理和原则,你就不能不感慨传统内功的功法是人体科学的奇迹。内功的修炼最好由站桩开始。桩架千变万化,形或不类,但是桩架的大形却的一定的规范。头要端正,背要竖直,肩要平顺,领要挺拔,胸要涵虚,肋要开张,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开张,裆部要收敛,腿膝要有弹性,足底要稳健。这些都是站桩必须遵循的原则。内功修炼时的呼吸,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要轻柔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颈,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长匀细地缓缓进行。站桩是要讲究劲意的,间架要轴向对争,节节拔伸;劲力要通贯,大形要饱满,气势要庄严。呼吸经过调整训练达到特殊的要求,桩态由松桩到紧桩再到动桩,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炼,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能大功告成。武术内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内功的具体修正,要说难也不是太难,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有意无意的神化内功是错误的,但是否认内功实修之作用的观念也是不对的,内功的存在和通过实修证得的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身心的实证来认知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二途。六、《神运经》解读神、形、气、力随因(不仅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强。形、势、气、力不谋而合是内功达到神运阶段的征兆。一个人的内功达到了神运阶段,则他于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敌而动,因敌制胜,犯者立仆,挡者立摧。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直觉。当人的原始生存体系被激活之后,一旦神识直觉到危险迫近则生存体系自动启动度神速运转,直截了当地将危机解除。内功神运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说到明白处,不过是人体的生存体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则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已。七、内功的形动功法让身体逐节逐层凹凸次序传导,循园运动,即内功的形动练法。实践证明通过形动练习,即使是对经络和内气一无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涡园切换出自身的功力。这似乎说明,切实的形到势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气到更具学术价值。传统武术运动的气法篇传统武术运动中所讲的“气”,既包括自然界的气,又包括人体内部的气。武术界的各门各派,各个拳种的理论都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离开气,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存在。拳谚讲:“内练气势,外练姿势”,“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自然界的气与人体内部的气,内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运动,包括武术运动。武术运动的气法,就是在武术运动的过程中,以意识支配呼吸和人体内气运行的方法。简单地说,武术的气法,就是武术运动过程中的用气方法。武术的气法以养气和练气为基础,它以符合一定的劲法要求与一定的形体动作相统一为标准,以达到“以气助势,以气助力”的目的。内家拳派的内功,就是养气和练气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练拳习武,最讲究“丹田气”,强调“气沉丹田”、“气贯丹田”、“气从丹田发”。为了深刻系统地阐明“丹田气”、“气沉丹田”、“气贯丹田”等武术运动的气法要义,有必要将有关武术运动中的一些气法名词进行简要的说明和解释。1、呼气与吐气呼吸是人与一切动物本能的生理现象。呼气的动作主要是吸气肌的放松,是被动的。而吐气是有意识地加强呼气,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的发劲动作形成的气法。吐气不但加强了短促呼气的速度,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呼出的气体量。武术动作的发劲之招,一般都以吐气配合,所以称为以呼气助发劲。2、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人体本能的呼吸方式,这种自然呼吸的方式从出生的一刻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初学武术的人,都应采用这种自然的呼吸方法,学练时,完全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意、毫不强制地去自然呼吸,这样有利于用心学会动作的正确姿势,然后才能在正确动作的影响下,体验动作与气息的自然配合,避免在尚未熟练动作时,过早地有意识地以呼吸来配合动作,出现“努气”、“憋气”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现象。3、腹式深呼吸与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腹式深呼吸是有意识地加大膈肌的升降幅度和腹壁的起伏幅度,以加大呼吸气量的呼吸方法。腹式深呼吸包括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两种方式。腹式顺呼吸与腹式逆呼吸的外形区别是:腹式顺呼吸在吸气时,小腹部凸起,而腹式逆呼吸小腹部不凸。具体地讲,腹式顺呼吸是吸气时膈肌下移,小腹部位隆起;呼气时膈肌上移,腹部复平。腹式逆呼吸是吸气时,有意识地限制横隔肌的下降,好像吸入的气只下降至横膈肌处,相对地形成腹部横膈肌以上隆起,横膈肌以下低平的状态。在呼气时,气上升从口鼻中呼出,由于呼气的反作用力,促进横膈肌下移,形成腹部横膈肌以下部位隆起,横隔肌以上部位平伏的状态。内家拳派的形意、太极、八卦等拳种都采用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4、腹式助呼吸和拳式呼吸腹式助呼吸是由腹部运动参助的胸式呼吸,或者说是一种介于腹式呼吸和胸呼吸之间的呼吸方式。这种腹式助呼吸仅仅是在以胸廓舒缩为主的基础上略有腹壁的起伏和横膈肌升降的参与,腹部的运动不明显。长拳运动中的忽起忽伏,疾进快打的动作,多采用这种腹式助呼吸法相配合。拳式呼吸,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基本呼吸方式。它是以呼吸配合拳式,以拳式来导引呼吸,呼吸与拳式紧密结合的呼吸方法。拳式呼吸具有增强肌体抗击能力和加大发劲速度和力度的作用。运用拳式呼吸的一般规律是:呼气与四肢的回缩、重心上升、蓄劲、化泄等动作相结合;呼气与四肢的伸展、重心下降、发劲、进攻等动作相结合。武术套路的编排,往往多注重于攻防的实际运用,特别像形意、少林、南拳等技击性极强的武术运动,在气息吐纳方面不是以普通呼吸为唯一标准,因此,初学武术者不宜采用“拳式呼吸”,应该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用“拳式呼吸”的比例,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而达到全部套路运动贯穿“拳式呼吸”的程度。5、丹田气与气沉丹田“丹田气”与“气沉丹田”,是武术运动最讲究、最重视的气法之宗。练武术不知道“丹田气”与“气沉丹田”,力达四梢就好象囫囵吞枣,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味道。丹田气,是指在意识的引导下而归聚丹田的气感。这种气感,能在意识的支配下随意转动,可到达全身的任何一个部位。全身练丹田气,一般多采用静止性的桩功为基础练习,在练习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逐步过渡为腹式深呼吸,与此同时,要集中意念体会内气潜转感觉(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的练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体会到丹田部位有一种气感时,就可以说“气沉丹田”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意识的引导,加强气感在丹田的聚集度和在意识的支配下使丹田聚集之气所运行全身。丹田聚气、气运全身,要一直练到丹田的气感随着意识的支配由丹田放射性地流经周身爆发出来,或者是突然急聚于某一部位(进攻时采用),然后又瞬时回归丹田。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的一个崩拳可达几百斤的力量,这就是气从丹田发,瞬间达四梢的结果。下边重点说明:“气沉丹田”的练法和意义。上边说明了“丹田气”,而“丹田气”与“气沉丹田”密切相关。了解了“丹田气”,还只是说明了丹田气法的一半,只有深刻理解了“气沉丹田”及其练法和意义,才算真正地理解了武术气法的根本要旨。“丹田气”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气沉丹田”及练法和意义才是理性的认识。“气沉丹田”是指在武术运动中,特别是在内家拳派桩功的锻炼过程中,在意识的引导下,气息下行,从而在小腹部位有一种充实的气感。小腹部位即丹田部位,所以称“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以“腹式逆呼吸”为呼吸方式,呼气时,经过肺脏内部气体交换(吐故纳新)的废气上行,从鼻或口中排出,与此同时,以意识引导内气下行,并且借助鼻口呼气的反作用力催促内气快速下降,从而加强了横膈肌下降的幅度,使小腹部位凸出,从而丹田部位获得一种充实感。这是“气沉丹田”的第一种练法。“气沉丹田”的另一种练法是:以“腹式”顺呼吸为呼吸方式,吸气时,在意识的指导下,加大吸气的深度,引气下行,促使横膈肌下移,使小腹部凸起,丹田部获得一种充实感。在练习“气沉丹田”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方式,都必须集中精力(练功时万念皆空,只想练功),以意念引导气息,同时要与身体外形的沉肩、畅胸,松腰、松胯,放松躯干上附着的肌肉群,使它们向下松沉,促使气的下行,以加强小腹丹田部位的充实感。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头顶有上悬之意,臀部有敛缩之举,肛有上提之念。“气沉丹田”不但从武术运动的角度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从健身强身的角度讲,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气沉丹田”采用的腹式深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有助于加大肺活量,一次可相对地多吸入一些新鲜空气,排出多一些的废气。其次,横膈肌的上下运动幅度的增加,以及腹壁起伏的加大,对体内各种内脏器官有良好的作用,能够强化消化、生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再次,腹肌和横膈肌的力量在经常的练功中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腹腔内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使气血畅通,精神焕发,益寿延年。从武术散手技击方面来看,“气沉丹田”在意识的支配下,气息向下运行,肢体附着的肌肉群向下松沉,这种松沉下行传至两腿,能使拳势动作有下实上虚之感,从而加强了动作的稳定性。在进攻对方发劲时,这种向下的松沉感能够通过腰、胯、膝、踝的节节松沉下传,从而能加强两脚的蹬地力量,使人体获得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从而大大地加强攻击力度。6、气贯丹田与气沉丹田的区别“气贯丹田”与“气沉丹田”都是武术运动的气法,它们都能使小腹丹田部位获得充实的气感,它们的意、气活动方式基本相同,这是二者的相同点。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气贯丹田”是用意识努力地、最大限度地将内气压入丹田。“气贯丹田”一般都以“腹式逆呼吸”为呼吸方式。“气贯丹田”多用于硬气功的练习。而“气沉丹田”是意识因势利导地支配内气下行,意气是自然地沉入丹田,不作任何的努力与强迫,“气沉丹田”的运用范围要比“气贯丹田”的运用范围广泛。“气沉丹田”不但运用于武术的套路演练和武术的散手搏击,还适用于养身健身,同时,“气沉丹田”也是练习硬气功的初期的练习方法之一。7、以气运身与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与“以体导气”也是武术运动的气法,它们都是在武术运动过程中使内气与外形相统一的方法。“以气运身”是重在以内引外;而“以体导气”是重在以外导内。“以气运身”是内气在意识的支配下随意识而动,运转全身,意到气到,气到力生,气到力至,引起肢体的运动,从而形成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通路,使内气与外形相统一。“以体导气”是以肢体的运动引导内气运转。肢体运动的一定形态,约束着内气的走向,例如:沉肩坠肘、空胸(含胸)拔背的形态,能促使内气下沉丹田,扣指(扣趾)能促使内气速达指梢。“以体导气”就是通过肢体一定规格的动作,引导内气沿着一定的路线来运转,形成内气运转的条件反射通路,从而使外形与内气相统一。8、提气与托气“提气”与“托气”是很容易被人们混淆的两个武术气法名称,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提气”是一种吸气与屏气相结合的气法。“提气”的具体做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突然屏住呼吸,使气充满胸腹腔,如象气球有上腾之感,所以称为“提气”。这种气法多用于轻功和长拳类的腾空跳跃动作。“托气”是一种以意识屏息的气法,在屏息的时候,呼吸气息被暂时闭止,同时意识也凝定不动。因为意气都不动,所以全身都静止不动,即所谓“一静无有不静”。因为这时候气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好似被意识所托住,所以称为“托气”。“托气”多用于武术运动中的亮相动作和静止性的定势动作。9、聚气与沉气“聚气”是一种以意识来控制呼气,由缓慢到急促而形成短促吐气的呼气气法。“聚气”的具体做法是:在呼气前,先应用力吸一口气并蓄住;呼气时,不是一下就将气呼出,而是先微启声门,使气欲涌出而不能畅,待欲出之气在声门处越聚越多,胸腹腔内的压力增加,这时,忽然大开声门,使被聚集的气象决堤的洪水一样骤然冲出声门,所以称为“聚气”。在武术运动中以“寸劲”配合的进攻性动作一般都以此“聚气法”来配合。形意拳的“十六练法”之第一项就是“一寸”。拳谚讲:“要想艺服凶顽敌,消息就在‘一寸’间”即指此意。“沉气”是一种呼气与意识下沉相融合的气法,呼气时,只是将吸入的外气仍从呼吸道排出,同时,丹田气则在意识的引导下向下运行,并且上体以沉肩坠肘、塌腰松胯相配合,加强意气的下沉,使下肢获得一种沉重的稳定感,所以称为“沉气”。在武术运动中,很重视这种“沉气”的运用,多以“沉气”来配合静止功架的动作和平衡的动作以加强下盘的稳定性。例如在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的练习中,就有“头上顶有破天冲霄之雄;气下咽,有吞狼咽虎之势;手外推,有推山倒海之力;脚下踩,有踩破地狱之功”。这里的“踩破地狱之功”就是这种“沉气法”的运用,“沉气法”不但能加强下盘的稳定性,而且能通过这种意气下行时的反作用力加大上体和上肢的攻击力度。10、以气催力“以气催力”也是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气法之一。“以气催力”是以气息来催动劲力的击发,它是由意识支配内气并由丹田迅速流注发力部位,同时以呼气配合动作出击发力的综合表现。在武术运动中,凡是发劲的动作,都是以此气法配合的。欲以气催力,必须先借气蓄力。即在吸气的同时,将气感聚集于丹田,并且收束肢体,蓄力于内,这样才能在发劲的时候,借助于呼气的催促,将内蓄的气感迅速送达攻击力点,起到“以气催力”的效果。以上共列举了十种武术运动的气法,其核心是“丹田气”和“气沉丹田”,其它的气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气沉丹田”这一核心,望武术界同仁和初学武术的朋友们,细细品味“气沉丹田”的内涵和意义,由此入手,由此深化,使自己的武术造诣一步一个台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武——术——归——宗——

昔日少年武为尊,而今邻里少传人。冷落多见练武场,人少并非学子贫。

有人甘学跆拳道,喜将韩装着于身。我辈武友勤奋起,弘传国粹万年春。

谢谢各位师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pangnongzhong.com/gzcy/12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