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30岁。肛门周围胀痛,伴畏寒、发热3天。检查:肛门周围皮肤发红,压痛明显。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肛门旁皮下脓肿
B.肛瘘炎
C.混合痔
D.内痔
E.肛瘘
A
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扩散而成,疼痛、肿胀和局部压痛为主要表现,病变处明显红肿。根据本题患者的症状,可初步判断其为肛门旁皮下脓肿。故选A。
2.女,30岁。肛周疼痛3天,排便时加重。查体:肛门左侧局部压痛,有波动感。血WBC11.9×/L。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
B.高锰酸钾坐浴
C.对症止痛、镇静
D.手术切开引流
E.肛门应用消炎痛栓
D
肛周皮下周围脓肿应切开引流。
3.男,25岁。肛门剧烈疼痛伴异物感1天,局部有肿物突出。平素便秘,无便血史。查体:T36.5℃,肛门口见直径2.0cm肿物,稍硬,呈暗紫色,触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肛裂
B.混合痔
C.血栓性外痔
D.直肠息肉
E.内痔突出
C
血栓性外痔除具有一般外痔特点外,尚有剧痛的特点,多在用力排便后,肛周皮下静脉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引起。
4.女,35岁。肛门周围胀痛伴发热3天,排便时疼痛加重。查体:T38.5℃,P80次/分,R18次/分,BP/8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肛门周围皮肤发红、压痛明显。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肛门周围脓肿
B.直肠黏膜下脓肿
C.肛管扩约肌间隙脓肿
D.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E.直肠后间隙脓肿
A
肛门周脓肿,位置浅,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肛周持续、跳动性疼痛
5.女,45岁。肛门胀痛1周。为持续性痛,逐渐加重,排便和行走时出现剧痛,有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伴发热,全身不适。查体:T39.6℃,肛门左侧红肿,有明显压痛,直肠指诊:直肠左侧饱满,压痛(+),有波动感。血常规:Hbg/L,WBC×/L,N0.92,Plt21.0×/L。决定立即行切开引流术。最主要的依据是()
A.有排便困难
B.局部饱满有波动感
C.高热,全身症状
D.血白细胞增高
E.行走时出现剧痛
B
脓肿形成是手术切开的指征,而局部饱满有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
6.有关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结核中毒症状少见
B.为局限的慢性化脓性腹膜炎
C.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约1:2
D.多数可触及腹部包块
E.多数可伴有肝、脾结核
C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以儿童、青壮年多见,女多于男,比例为2:1。临床表现主要为倦怠、发热、腹痛与腹胀等,可引起肠梗阻、肠穿孔和形成瘘管等并发症。本病的病理特点可为三型,即渗出型、粘连型及干酪型,以粘连型为最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粘连型及干酪型患者的腹部常可及肿块,多位于中、下腹部,渗出型没有腹部包块,一般不伴有肝、脾结核。故选C。
7.继发性腹膜炎突出的腹痛特点是()
A.疼痛程度随时间的变化
B.腹痛范围有大小变化
C.原发病灶处疼痛最显著
D.疼痛呈阵发性加剧
E.肛门排气、排便后腹痛可缓解
C
腹膜炎的腹痛:持续性,剧痛,难以忍受,始于原发病灶,可波及全腹,以原发病灶处最明显。
8.腹膜炎患者应进行手术探查的情况是()
A.体温超过38℃
B.年龄超过60岁
C.出现休克症状
D.发病时间大于6小时
E.血WBC超过10×/L
C
腹膜炎出现休克,说明炎症较重,中毒症状明显,应手术探查。
9.病人因进行弥漫性腹膜炎需急症手术,正确的原则和步骤不包括()
A.关腹前在腹腔内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术后一般放置腹腔引流
C.寻找引起腹膜炎的原发灶
D.根据怀疑病变脏器的部位确定手术切口
E.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清洁
A
急性腹膜炎手术处理原则:①积极处理原发病;②彻底清洁腹腔;剖腹探查时手术切口多选择右旁正中切口,可向上下延伸;③充分引流,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指征为: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者;为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术后发生渗漏者;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或渗血者;已形成局限性脓肿者;④术后继续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应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保证引流管通畅。
10.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治疗的步骤不包括()
A.关腹前均在腹腔内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清洁
C.寻找引起腹膜炎的原发灶
D.术后一般放置腹腔引流
E.根据病变脏器的部位确定手术切口
A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