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乌梅丸,竟有这么奇妙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在中医的很多方剂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剂,比如乌梅丸。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临床用之,能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得温,阳气乃复。如此奇妙之方,妙用其实更多,今日这篇文章,带您一起来了解乌梅丸的更多奥秘!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寒热并用,是治久利的不二选择。在肿瘤临床碰到的腹泻我基本上是以乌梅丸取效。有个女儿为其母肺癌求治,医院住院1年左右,每昼夜十几次腹泻最为医患头痛。我说只要你让她住到我科,保证一周内止泻。结果,患者服药后一周未大便,肠胃空虚已久故也。我之所以一反常态,出此狂言,是因为我对乌梅丸太了解了。

医院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胰腺体尾部位肿瘤或晚期胰腺癌或胰腺癌疼痛者,或根据脉,或根据部位。治疗胰腺癌是两两组合,乌梅丸、膈下逐瘀汤、大柴胡汤加减,配合使用效果较好。我分析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肿瘤的理由,主要是乌梅丸集调和肝胃、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于一体,且在病位上、病程上(厥阴病就是疾病的晚期与这类恶性肿瘤几乎相当)也比较一致。无锡徐苏中医师用乌梅丸治疗失眠,主要表现为早醒、入睡没问题,一般在0点至2点醒后再睡困难。我分析其是取乌梅丸调和阴阳之意,使人在厥阴病欲解时“阳入于阴”而能睡眠。

乌梅丸亦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表现为口内烧灼感、疼痛;还有治疗日轻夜重的皮肤瘙痒、下肢瘙痒、肛门瘙痒的经验,我想这是利用乌梅丸平息肝经风火,乃至养肝血散肝寒的作用而祛风止痒的。他还说“当消渴病出现上热下寒,表现出口干、口苦、腹胀、大便泄泻,特别是糖尿病伴眼部病变时,大胆用乌梅丸,不仅可以降糖,还可以改变眼部病变,对恢复视力效果不错”。

好多医家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乌梅丸,我觉得太过复杂,而且张仲景未必是那样想的。乌梅丸可能就是针对厥阴风火,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而设。当然,有些解释还是可以参考的。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云:“芮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

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谷。更询初病因惊,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谨陈缓急先后进药方法。《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川连、川楝子、川椒、生白芍、乌梅、淡姜渣、归须、橘红,《内经》以攻病克制曰胜方,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曰生方。今胃被肝乘,法当补胃,但胃属腑阳,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戴元礼云:诸寒药皆凝涩,惟有黄连不凝涩。有姜、椒、归须气味之辛,得黄连、川楝之苦,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芍药酸寒,能泄土中木乘,又能和阴止痛;当归血中气药,辛温上升,用须力薄,其气不升。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以气与热俱无形无质,其通逐之法迥异,故辨及之。”

著名经方大家黄煌教授对乌梅丸的见解更是另人眼前一亮。我们虽然将乌梅丸都用成了乌梅汤,但却忘了加蜂蜜。而黄老师高人之处恰恰是把蜂蜜当成一味药,可用于止痛,而不仅仅看作是丸药的赋型剂。黄老师认为,乌梅丸“对外寒内烦,上逆下泻最为有效。从方证来看,乌梅丸证的关键词是痛、呕、厥、利。当归的止痛作用不可无视,还有附子、细辛、肉桂都有止痛作用。蛔厥就有剧烈的腹痛,这种痛有时有气上冲胸甚至昏厥,这种痛有间歇性节律性发作,常在夜间。本方止呕是利用乌梅丸抑制胃食管反流的作用。黄连治烦。厥,就是四肢不温、冰冷,也表示病情严重,包括昏厥、抽搐。

晚清名医余听鸿善于用乌梅丸治疗各种厥逆。利是久利,就是慢性腹泻。乌梅丸证的另一个特点是症状非常严重(疼痛难受)而体征较轻,还有脸色发黄,神情烦躁,舌质坚老暗红,脉弦大硬。主诉多,外有手足四肢冰冷甚至腹部冰冷,内烦往往表现为烦热、失眠、抑郁、焦虑轰热、出汗,也有表现为胸背部的灼热感,或者头面部的炎症或感染,比如说牙周炎、中耳炎等。我用乌梅丸治疗肠预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有效”。

我觉得乌梅丸中的当归和蜂蜜还有滋养阴液的意义。久泻伤阴在所难免,可以想见。何况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几乎都与阴液不足脱不了干系,黄煌老师的“舌质坚老暗红,脉弦大硬”也是佐证。阴虚腹泻往往被大家忽视,这是《医学三字经》“湿气胜,五泄成”惹的祸,以偏概全,有失偏颇。就像现在的教材,往往误导医生,误人子弟。当然,如果舌质光红无苔,谁都知道是阴虚。但是阴虚也不见得敢用滋阴药治腹泻。即使想用滋阴药、养阴药治腹泻,也未必知道用哪些药合适。这不,乌梅丸就是提示。四神丸大家都知道是治疗鸡鸣泻的,治疗脾肾阳虚腹泻的,怎么对五味子的养阴视而不见呢。从四神丸我们可以看出,阴虚腹泻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往往是和湿并见,这就是我说的燥湿相混啊。

我还觉得乌梅丸中的川椒祛风作用也被大小注家忽略了。所以,久利伴有的肠鸣一症也不受重视。肠鸣就是风邪激荡使然,肠鸣兼有腹痛的话,那就是攻冲作痛了。

本文选自《经方人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三虎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彭子益: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乌梅三十枚 蜀椒 当归 各四钱 桂枝 党参 附片 各六钱 干姜二钱 黄连 黄柏 细辛 各三钱共捣筛蜜为丸,如梧子大,服二十丸,日叁服,稍加至叁十丸。乌梅先用醋浸一宿,饭上蒸,捣如泥,和各药为丸。用时如无丸药,可减轻用分量六分之一,煎服,日叁服,隔二小时服一次。

治厥阴病,厥热往返,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蚘、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脉虚细急数。

此治厥阴肝脏病之法也。厥热往返者,厥为寒冷,厥阴乃阴寒已极,微阳初生之气。厥阴风木,子气为火,母气为水。厥阴病则风动无定,或见子气而病热;或见母气而病寒;故热后复厥,厥后复热。平人之厥阴、不病厥热者,中气旺而水火交也。厥阴一病,风木克土。中气既败,水火分离。于是火气现而热,水气现而厥。热多则火土复而人生,厥多则火土亡而人死也。

消渴者,风木之气,因水寒脱根而疏泄上冲。疏泄伤津,故渴而欲饮,饮而仍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者,足厥阴肝经为风木,手厥阴心包经为相火。肝经木气上冲,而心包相火又因中气虚败,不能下降。故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蚘者,风动耗津,故饥。土气已败,故不能食。蚘乃木中阳气所生,中下既寒,蚘不安居。食后胃上加温,蚘避寒就温,故上行而吐出。心烦者,蚘乃肝家阳气所生,蚘动则阳动,阳动故心烦。

此病水寒火热,木枯土败。方用附子蜀椒细辛,温水寒,而培木气之根。黄连黄柏清火热,以保木气的津液。桂枝当归温养木气,以息风气。人参干姜以温中补土。乌梅大生木液,而补木气。风盛则木气自伤,惟乌梅能补木气也。水温火清,木和土复。阴阳平和,运动复圆,是以病愈。

此六气运动不圆,厥阴风木一气独胜之病。病在荣卫,不速汗解。平日肝阳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里,则成此病。或表证才现,里证即作,则成此病。病成之初,必气微而躁烦不安也。木气动而耗津,故脉虚细。微阳拔根,中气虚极,故脉急数。

乌梅丸为肝脏阴寒之方。黄连黄柏大寒之药,乃如是之重者。水寒则木郁生风,风又生热,热又伤津,津伤则风更动。寒不去风不息,热不去风更不息。寒温并用,木气之个性使然。此方虽寒温并用,木气之本性使然;此方虽寒温并用,仍以温水寒为主,清火热为辅。六气中为风木复杂。风木能研究澈底,余皆澈底矣。以上三阴脏病。脏病忌发汗。

姚梅龄: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我们在临床中运用该方治疗过几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今择数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病案举例

例1,潘某,女,29岁,已婚,干部。患者因剑突下剧痛半天而于年3月8日入院,入院诊断:(1)胆道蛔虫;(2)早期妊娠(2个半月)。用西药和胆道驱蛔汤治疗3天无效,故转来我处诊治。

症见:疼痛甚剧、按腹辗转、面色青白、大汗出、四肢厥冷;自诉心下痛而彻背、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心中略感烦热,渴喜热饮,不饥不食,呕吐,曾呕2条蛔虫,每日大便2次、质溏色淡,小便淡黄,停经已2个余月,脉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舌上有椭圆形红点。

诊断:蛔厥,厥阴寒热错杂。

治疗:投以乌梅丸方,药用乌梅18克、炮附片9克、干姜7.5克、蜀椒4.5克、桂枝9克、北细辛3克、胡黄连6克、黄柏3克、党参6克、当归4.5克。患者服药1剂,疼痛大减。继服1剂,症状缓解而出院。

按:《伤寒沦》中虽有“蛔厥者,乌梅丸主之”的明文,然乌梅丸中有附、桂、姜等碍胎之品,是否能用于患蛔厥的孕妇?我们认为,若属于厥阴寒热错杂证,用之则无妨。从本例来看,其症现口渴,心中烦热,为上热之症;不欲食,心下痛而喜温喜按,吐蛔,大便溏薄,属下寒之象。据此,其症状基本符合《伤寒论》厥阴病提纲,病机为厥阴寒热错杂。乌梅丸兼有苦寒和辛热两大类药物,入厥阴而具祛寒和清热之功,与证颇为合拍,故本例服后收到良效,且无碍胎之弊。诚如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例2,何某,男,3岁。年4月14曰初诊。患孩于7个月前起病,发热,每日便脓血10余次,某院根据化验结果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经用氯霉素后症状基本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数月来虽多次使用西药,仍反复发作,病势渐至沉重。患儿消瘦痿顿,面白唇淡,四肢厥冷,喜倦卧,心烦不安,时时哭,口渴,不欲食,有时恶心干呕,腹软喜抚摸,近来每日大便5~6次,每次量少,努责难出,有时纯为白色脓液,便时啼哭而面青,小便清利;脉沉细而弱、左略弦,指纹沉淡不显,舌质淡,苔薄白。体温37.9℃(肛),血常规:血色素8.5克,红细胞万/立方毫米,细胞3,/立方毫米。

诊断:久痢,厥阴兼太阴、寒热虚实挟杂。

治疗:小红参6克(另煎)、当归6克、乌梅9克、炮附片4.5克、干姜6克、桂枝3克、北细辛1.5克、蜀椒2.4克、黄连7.5克、黄柏3克。服药3剂后,大便转为每日2~3行,其色淡黄,挟少量脓液,余症均减;继服两剂,诸症大减。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合左金丸、参苓白术散善后,其病告愈。

按:本例症现肢厥倦卧,下痢色白,小便清利,为肝经虚寒之象,心烦口渴,为内有积热;大便努责难出而面青,脉左弦,为肝失疏泄,克害脾土;同时,患儿久病不愈,消瘦痿顿,面白唇淡,不欲食,指纹沉淡,脉细弱,是脾气虚弱、肝血不足之证。由此可见,本病为厥阴兼太阴、寒热虚实挟杂、以虚为主之久痢,故我们用寒热并投、攻补兼施的乌梅时,以红参为君。

例3,张某,34岁,干部。年4月15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痛史”,近来疼痛频繁,曾作胆囊造影,发现胆囊内有数个绿豆大透光结石;4天前突然觉剑突下剧痛,向背部放射,急诊住入某院;前日出现畏寒发热,右肋缘下可触及鸭蛋大包块,确诊为胆结石并发胆囊炎,因患者拒绝手术而保守治疗,用药后病虽稍减,但疼痛仍较剧烈,故自动出院前来我处。

症见心下阵痛而拒按,痛引胁背,痛甚则身恶寒而肢厥,痛减则四肢微转温,不欲食,稍食则恶心呕吐,心下灼热,口渴欲热饮,大便5日未行,小便黄、尚利,面微黄而隐现红色,目不黄;脉沉弦、略数,舌质淡红、苔略浮黄。

遂邀姚荷生老中医会诊,诊断为厥阴阴阳错杂证,投以乌梅18克、炮附片6克、干姜6克、蜀椒4.5克、桂枝4.5克、北细辛3克、黄连7.5克、黄柏6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患者服药3剂后,肢厥已除,心下疼痛大减,知饥欲食,大便每日1行,脉沉已起;但全身微热而发痒疹,面红,头昏头痛,口苦而渴,故改投连梅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共服5剂;继用丹栀逍遥散6剂,其病即愈。13年来从未复发。

按:本例有以下几个症状符合《伤寒论》厥阴病提纲:渴,心中疼热,不欲食,食即吐;再结合其面色隐红、便秘、舌苔浮黄、脉略数等热症,以及身恶寒、肢厥、胁痛、脉沉弦等寒症,其病机确属厥阴阴阳寒热错杂,故投以乌梅丸。患者服药后,脉沉见起,肢厥转温,此为阳胜阴却,病情向愈之佳象。

例4,田某,女,29岁,职工,年4月27日初诊。患者结婚7年尚未受孕,男女双方曾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自诉经前5~6天小腹冷痛,得温稍减,伴四肢厥冷,但心下灼热,心烦易怒,口干苦,消渴,喜温饮,嘈杂易饥,食后呃逆,气上冲胸,旋即呕吐,尿黄,大便尚可。月经愆期3?5天,量少色暗,挟少量猪肝色血块,4天净,白带少。脉细涩,略弦数,舌质淡红,苔白略厚。

诊断:不孕,厥阴寒热错杂、兼有瘀血。

治疗:乌梅24克、黄连6克、黄柏6克、炮附片7.5克、干姜6克、蜀椒4.5克、桂枝6克、北细辛2.4克、党参9克、当归12克、桃仁9克。嘱经前服7剂。患者于5月15日开始服药,6天后经至,经前腹痛大减,呕吐肢厥已除,月经量稍增多,色略转红,但口苦心烦加重,消渴饮冷,面生疖肿,舌红苔黄,脉细数而涩。转用连梅汤加僵蚕、银花、丹皮、红花、泽兰、服5剂后,症减;7月9日继服5剂,诸症消失。患者于年9月份至我院妇产科检查,确诊为早孕,并于日后顺产一男孩。

按:经产之疾,多和肝脏气血失调有关。本例所现诸症,为一派厥阴寒热错杂之象;同时,其脉细涩、经前腹痛、经下暗红血块,则为邪滞肝血,故此病属厥阴寒热错杂而兼瘀血凝滞之证,可用乌梅丸加桃仁进行治疗。患者服药后,腹痛大减,肢厥呕吐等寒症已除,属阳胜阴退、病趋好转,但口苦心烦加重,脉更数,面生疖肿,当为热药过重造成的阳复太过之流弊,这是用乌梅丸时应注意之点。

例5,余某,男,44岁,工人。年5月17日患者于喝糖水时突然昏倒,肢厥抽搐,急诊入我院抢救,当时检查血压为/毫米汞柱,经注射降压药和脱水剂,4小时后神志转清、血压降至正常。自此以后的4个月中,患者虽坚持服西药和镇肝潜阳的中药,但仍发作8次昏厥,发作时血压常骤然升至?/~毫米汞柱,不发作时血压完全正常。

我们遂请姚荷生老中医会诊。患者发作昏厥时症现:手足厥逆,战寒抽搐,神志昏迷,面红多汗;自诉食油腻则头昏耳鸣,恼怒和过劳则发晕厥,常觉右胁下及心下隐痛,心悸,消渴喜冷饮,有时口苦流涎,善饥能食;大便日三、四行,坠急不畅,质溏臭秽,色青黄,溺频色黄;脉弦滑,舌质淡红、舌苔厚滑微黄,有裂纹。

诊断:痉厥,厥阴风动、寒热错杂。

治疗:乌梅60克、黄连30克、黄柏9克、炮附片7.5克、干姜7.5克、北细辛4.5克、蜀椒4.5克、桂枝7.5克、党参7.5克、当归4.5克。按照《伤寒论》中乌梅丸的制法,制成梧桐子大的蜜丸,嘱每服10粒,日3服;若头晕明显时,可每服30粒,连服3~5天。患者按法服上丸约1斤半后,诸症消失,未再发作昏厥,血压一直维持在~/86~96毫米汞柱之间,7年来从未间断过重体力劳动。

按:患者症现脉弦,头昏耳鸣,晕厥抽搐,为肝风上扰;大便坠急而色青,系肝风下迫;肢厥而战寒,乃因于寒;口苦,消渴饮冷,善饥能食,面红多汗,苔黄脉滑,显然又属有热;右胁及心下隐痛,知病在肝;发作晕厥时神志昏迷,为邪扰厥阴心包。综上所述,本病当为厥阴风动、寒热错杂、热多寒少之证,故姚老中医用乌梅丸敛肝熄风、泄热祛寒,并针对其病机重点,重用了酸收熄风之乌梅和苦寒清热之黄连。

例6,李某,女,42岁,干部。年11月5曰初诊,患者于5年4月26日发生下痢便脓血,日行10次左右。化验大便发现阿米巴滋养体,用西药治疗20天症状消失,4个月后开始觉脐左上方疼痛,伴间歇性腹泻,渐致营养不良和贫血;近两年左腹部可触及一包块、有压痛,经某院作多种检查,诊为“阿米巴瘤”,但长期服药无效,特来我处治疗。

视其面色痿黄、形瘦,自诉左腹持续性隐痛而拒按,痛甚则少腹坠胀而下利溏薄,粪色或青或黄、无脓血,泻后痛减,小便清利;常感头晕目眩,时欲昏仆,巅顶抽痛,口干略欲热饮,心下嘈杂,不欲食,晨起恶心干呕,心悸而烦,寐少,倦怠无力,形寒肢冷;月经愆期,经前小腹隐痛,血少色暗,偶有血块,白带少;脉沉细弦涩,乍数乍疏;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泄泻,厥阴风动、寒热虚实挟杂、兼有瘀血。

治疗:乌梅30克、炮附片9克、干姜9克、蜀椒4.5克、桂枝9克、北细辛3克、黄连9克、黄柏6克、党参12克、当归尾15克、片姜黄9克、虻虫4.5克。共服8剂,诸症大减,其病若失;后以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养血熄风之剂调治近1个月,除脉略细以及偶觉心悸眩晕以外,其它症状全部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因肝风上扰,则症现眩晕、欲昏仆、巅顶抽痛、脉弦;肝风下迫,则少腹坠胀而痛泄、大便色青;肝寒偏重,则不欲食、下利溏薄、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脉沉舌淡;肝经有热,则口干心烦;同时患者又现面色萎黄,心悸少寐,月经量少,脉细,则为血虚;倦怠无力,乃系气虚;持续性腹痛而拒按,腹中有癥块,经血暗黑挟血块,脉涩,又为肝血瘀结。故本例是厥阴寒热虚实错杂、兼有肝风和瘀血、而以虚寒为主的复杂病证。我们在用乌梅丸时,重投温补之品,再加破血之剂,收到了敛肝熄风、泄热祛寒、调补气血、活血化瘀之效。

几点体会

实践说明,乌梅丸的治疗范围并不局限于蛔厥和久痢,而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乌梅丸呢?我们的体会是:

一、必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理解乌梅丸

中医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之经,故其发病常因阴阳互相消长而形成阴阳错杂之势;厥阴肝脏属木,能生火而生于水,兼具本性截然相反的母子关系,一旦平衡失调,母子同受其扰,则可导致上热下寒挟杂之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风善行而数变,可同时挟寒热而动;木能克土,肝病可致脾虚,能造成虚实错杂的病理机制。

所以,厥阴病以“厥阴风动、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之病机为特征。后世不少医家认为此种病机的关键在于阴阳寒热错杂,故一般将其命名为“厥阴阴阳错杂证”或“厥阴寒热错杂证”,并认为此证为厥阴主证之一,这种提法是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

乌梅丸这一方剂,正是针对厥阴阴阳错杂证设制的,方中以乌梅酸收熄风为主;在补虚方面,以人参补气,当归补血;在驱邪方面,用附、桂、姜、辛、椒温以祛寒,用黄连、黄柏清以去热,是治疗厥阴阴阳错杂证的方剂,故为厥阴主方之一。

二、关于厥阴阴阳错杂证的诊断

多数《伤寒论》注家主张把厥阴病提纲中的症状(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和厥热往来作为厥阴阴阳错杂证的主要症状。我们基本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些症状反映了厥阴阴阳寒热虚实错杂的特征,也大致符合临床实际。

不过,我们根据临床实例中观察到的情况,结合《伤寒论》有关厥阴病的论述,主张把“肢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恶心呕吐,腹痛”作为厥阴阴阳错杂证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我们认为,凡临床表现具备上述诸症中的大部份症状、而又同时兼具寒热两类症象者,则可诊断为厥阴阴阳错杂证。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厥阴阴阳错杂证的诊断标准,特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乌梅丸

厥阴阴阳错杂证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病因病机的偏重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乌梅丸中各种药物分量的配比及其加减运用必须灵活掌握。

若寒重热轻,则宜在乌梅丸中重用附、桂、姜、辛、椒,轻用黄连和黄柏(如例6);若热重寒轻,则宜重用黄连、黄柏,而减轻辛热药物的用量(如例5);若肝风肆虐,则须重用乌梅(如例5、例6);若虚多实少,则宜重用人参和当归(如例2);若病涉血分,则可于方中加入理血之剂(如例4、例6)。同时,其加减还可参考后世的连梅汤和理中安蛔汤等方。只有这样,才能更正确、更广泛地运用乌梅丸。

本文摘自《江西医药》年02期,由中医书友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pangnongzhong.com/gzcy/9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