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06077.html
肛门直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常见的有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漏、脱肛、息肉痔、锁肛痔等,在古代文献中统称为痔疮、痔瘘。
解剖生理概要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直肠起源于内胚层,肛管起源于外胚层。直肠全长2cm,上端约在第三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下端在尾骨尖稍上方与肛管相连,其上下两端狭小,中间部分膨大,膨大部分称为直肠壶腹。
直肠沿骶尾骨弯曲前方下行,与肛管形成了一近似于90°的角,称肛直角。因此,在作内窥镜检查时,要注意顺应这一角度,以避免损伤直肠。直肠前面的上2/3有腹膜遮盖,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直肠两侧上/3有腹膜遮盖,且向两侧形成腹膜反折。
直肠后壁无腹膜遮盖。直肠壁由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四层组织构成,黏膜层丰厚,黏膜下层疏松,因此易与肌层分离而造成直肠黏膜脱垂。直肠腔内有3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直肠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粪便的逆行。
肛管长约3cm,上接直肠,下端止于肛门缘,其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肛管的表层为复层上皮,下部为鳞状上皮,表面光滑,无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由于直肠下端变得缩窄,肠腔内黏膜被折成了6—0个纵形的皱襞,称为直肠柱。
相邻的两个直肠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皱襞,称为肛门瓣。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的肠壁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称肛隐窝或肛窦。
隐窝底部有肛腺开口,由于该处常积存粪屑,易发生感染,可引发肛隐窝炎,进而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等疾病。直肠柱的基底部有2—6个乳头状突起,称之为肛乳头,其长度一般≤2mm,局部炎症的刺激可使其增大,临床称之为肛乳头肥大。
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为齿线。由于齿线上、下组织起源不同,因此在血液供应、淋巴回流、神经支配、内衬上皮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齿线是解剖上的重要标志线。
肛门括约肌分为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在下端的增厚部分,围绕肛管的上2/3,内括约肌是不随意肌,对控制肛门功能有重要作用。外括约肌分皮下部、浅部、深部,受脊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皮下部在肛门缘皮下,是环形肌束,围绕肛管下部,位于内括约肌的外下方,两者之间形成一环形的沟称为括约肌间沟,恰是肛门白线的部位。
手术时皮下部常被切断,但不致引起大便失禁。浅部在皮下部与深部之间,其肌纤维起源于尾骨,向前延伸到肛管后缘附近,分为两束,于肛门内括约肌平面呈弧形绕过肛管两侧,至肛管前又合二为一,止于会阴中心腱。深部位于浅部的上外侧,亦为环形肌束,后半部与耻骨直肠肌相融合,前方肌纤维交叉附于对侧坐骨结节。
肛提肌薄而阔,起于骨盆的前壁和侧壁,分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三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载托盆内脏器、启闭肛门、协助排便。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手术时切断该环可引起肛门失禁。
肛管和直肠周围有许多间隙,这些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容易感染发生脓肿。
其中较大的间隙有5个①2个骨盆直肠间隙,位于肛提肌上,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的两侧。
②个直肠后间隙,位于骶骨前面与直肠后方之间,两侧与骨盆直肠间隙以直肠侧韧带相隔,间隙内有骶神经丛和交感神经支以及直肠下动脉及骶中动脉。
③2个坐骨直肠间隙,位于肛管两侧,肛提肌下方,坐骨、闭孔内肌的内侧,间隙内有肛门动脉及神经。在肛管的前方和后方,感染的脓液可由一侧坐骨直肠窝通至对侧坐骨直肠窝,形成“蹄铁型”脓肿。
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4支动脉,即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及骶中动脉。
①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在直肠上端第三骶椎处分为左、右两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并分出许多小支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
②直肠下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的一个分支,主要供应直肠前壁肌层和直肠下部各层,其大小与分布不规则。
③肛门动脉由阴部内动脉分出,分数支至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管末端。
④骶中动脉是由腹主动脉分叉上方后壁发出,该动脉细小,分支不定。
肛门直肠部位有2个静脉丛:
①齿线上的直肠上静脉丛:分布于齿线以上直肠黏膜下层,在右前、右后、左侧较为丰富,上述3处为内痔的好发部位,所以称为母痔区。该静脉丛汇集成数支静脉,穿过直肠壁合成为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人脾静脉、门静脉。这些静脉无瓣膜,穿过肌层时易受压迫,使直肠上静脉丛扩张而形成内痔。
②位于齿线以下的直肠下静脉丛:汇集于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入髂内静脉,进下腔静脉。直肠上静脉丛和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互为交通,使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此处为一侧支循环的通路,故门脉高压症病人引起的内痔出血不宜做手术结扎。
肛门直肠的淋巴组织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在齿线以上,包括直肠黏膜下层、肌层、浆膜下以及肠壁外淋巴网。这些淋巴网的淋巴液主要向3个方向汇流:向上至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再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最后至腹主动脉根部淋巴结;向两旁至肛提肌上淋巴结,再至闭孔淋巴结,最后至髂内淋巴结;向下至两侧坐骨直肠窝淋巴结,然后穿过肛提肌至髂内淋巴结。下组在齿线以下,包括外括约肌、肛管和肛门周围皮下的淋巴网,经会阴部流入腹股沟淋巴结,至髂外淋巴结。上、下组淋巴网经吻合支可彼此相通。
直肠受属于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肛管部的神经受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的分支支配,分布至肛提肌、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皮肤。所以,齿线以上的黏膜对痛感迟钝,但在直肠胀满和按压时可感到不适,而肛管和肛门周围皮肤感觉异常敏锐,炎症或手术后刺激可以引起剧烈疼痛,并引起反射性肛提肌和内括约肌痉挛。另外,膀胱颈部的肌肉也受阴部神经支配,因此,肛门部疾病或手术可引起小便困难、尿潴留等。
肛管与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排泄粪便、分泌黏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排便是一复杂而协调的反射性生理动作。在正常情况下,粪便贮存于乙状结肠内,直肠内无粪便,当结肠出现蠕动时,将粪便推入直肠,使直肠下端膨胀而引起便意,反射性地引起内括约肌舒张和外括约肌松弛,从而排出粪便。直肠下端的切除、神经反射的障碍、括约肌张力的丧失都可以引起大便失禁。
头条小助手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有问题可留言,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