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四大金刚

临床常见最多的肛肠疾病可以归纳四大疾病: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便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肛肠疾病四大金刚。

肛肠疾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率为高[由于女性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痔疮治疗,故部分临床治疗痔疮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痔疮患者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而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女性容易患痔疮女性因其生理结构的不同,骨盆脏器受压迫和血流受阻的机会较多,从而造成骨盆器官充血和淤血,影响肛门的血液循环,导致直肠受到压迫,使粪便通过受阻,排便不畅,最终诱发痔疮。 女性有经期和孕期两个特殊时期,在这期间女性的肛门负担往往加重,有些女性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常出现排便困难和间隔时间延长,每2-3天才排便1次。这样不仅容易发生痔疮,并可使痔疮进一步加重。 产妇分娩后的痔疮发病率非常高。产妇分娩后腹腔空虚,便意容易变得迟钝,加上腹壁松弛,活动减少,引发痔疮。 妇女更年期往往出现内分泌与神经功能失调,使人烦躁,有排便感而又便不尽的感觉,造成频繁去厕所的现象,也是诱发痔疮的原因。

外痔分型:静脉曲张型外痔:肛门缘隆起成椭圆形,触之柔软,不痛,在大便用力时可见暗紫色肿块,排便后或休息后体积可缩小,是皮下静脉曲张引起。一般只感肿胀不适,排便时加重,发炎时才有疼痛症状。血栓外痔:由血栓性静脉炎或小静脉破裂血栓形成所致。主要发病特点为起病突然,疼痛剧烈,坠胀不适感明显,偶有全身症状。局部检查可见肛旁隆起肿物,可触及皮下硬而滑的包块,触痛明显。结缔组织型外痔(皮赘):系肛门缘皮肤皱襞变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单个或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偶有瘙痒、下坠或异物感。炎性外痔:常由肛缘皮肤损伤和感染引起,多有肛门疼痛,在排便时疼痛加重,便血。局部充血水肿,有少量分泌物,有触痛,有时可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内痔分期: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治疗方式:

止血简便快捷:

传统手术

欧美应用最多,快捷无痛。

复发率最低

肛肠科四大金刚2

肛裂篇

?肛管皮肤深及全层的裂开,形成梭形溃疡的病变。

?长期的便时及便后疼痛。便血。

本病的分类国内外尚未统一,临床常用的有2期分类法和3期分类法。

?2期分类法:

?①早期肛裂(急性期):裂口新鲜,未形成慢性溃疡,疼痛较轻;

?②陈旧性肛裂(慢性期):裂口已形成慢性溃疡,同时有肛乳头肥大、皮垂等,疼痛严重。?3期分类: 

?①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鲜嫩。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②Ⅱ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有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周围黏膜充血明显。

?③Ⅲ期肛裂:溃疡边缘发硬,基底紫红有脓性分秘物,上端临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裂痔,或有皮下瘘道形成。

肛裂的危害

肛裂处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性溃疡,肛裂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肛管溃疡(裂口纤维化,又称陈旧性肛裂)、肛乳头肥大(息肉样瘤)、哨兵痔(皮赘增生)等三种病症,继续发展还可出现肛窦炎(肛门慢性炎症)和肛瘘(肛门化脓性炎症),与前三症合称肛裂五特征。也有因长期慢性炎性刺激成肛管癌的可能。

肛裂1没有现成药,我们自己做

1,2期肛裂,针刀,一个针眼解决问题。

内括约肌侧位减压

?1,单纯切除裂口瘢痕治标不治本。

?2,切除瘢痕同时行内括约肌切断术。?3,术前评估,不会带来失禁风险。

肛肠科四大金刚3

肛周脓肿,肛瘘篇

肛周脓肿

?定义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特点

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是肛管、直肠炎症病理过程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近也有发现与肛腺的损伤有关。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1.发生在齿线附近,局部疼痛、肿胀、压痛、肛门松弛,粘膜下脓肿常与皮下脓肿相通。?2.全身症状轻,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感。局部疼痛。

?3.局部疼痛,可见肛门后侧红肿,全身症状轻。

?4.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较重。感觉直肠、肛门沉重下坠,频有便意,大便时加重,排尿困难。全身表现为发热、周身疲倦,严重者有毒血症的症状,如头痛、高热、呕吐、大汗出。局部可见直肠粘膜隆起,在提肛肌上可触及肿块、压痛、波动。作脓腔穿刺可抽出脓汁。?5.发生在内外括约肌之间,局部疼痛、肿胀、压痛,肛门松弛。

?6.又分为半马蹄形脓肿和全马蹄形脓肿,多为坐骨直肠窝脓肿迁延治疗发展而成,表现特点与坐骨直肠窝脓肿相似。

?7.局部症状轻,全身症状重。直肠镜下可见直肠粘膜明显的限局性肿胀、发红。直肠指诊可摸到直肠壁上有限局性柔软肿块,压痛、波动,穿刺可抽出脓汁。

?8.肛外正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可出现发热、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可触及直肠后壁肿胀、压痛及波动感。

?9.局部与全身症状都比较明显。肛缘外一侧或两侧红肿,压痛或有波动。全身表现为感染症状。

治疗越早,受罪越少!

有明显波动感可早期切开引流,创伤小,受罪少!

无明显波动感,超声检查未见深部脓肿及其他液性暗区,可予中药治疗,连消带打,促进炎性肿块吸收及液化破溃,缩短治疗周期。

除非有明确的内口,否则不建议行所谓脓肿根治术,不解决内口的手术只要能通畅引流就足够了。

肛瘘

又称“肛门直肠瘘”,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经久不愈而形成的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慢性感染性管道。多发于20—40岁男性。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组成。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一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①单纯性肛瘘

?a.低位单纯性肛瘘:

?仅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之完全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浅部以下。

?b.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内口在齿线或齿线以上,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行于直肠粘膜下,而不穿过肌肉者(包括内盲瘘及全内瘘)。

?②复杂性肛瘘 

?a.低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并有支管和空腔,外口和管道两个或两个以上(包括多发性瘘和无高位内口的高位空腔,根据病变范围占肛门周围面积大小又可分为三度,Ⅰ度<1/4,Ⅱ度>1/4~1/2,Ⅲ度>1/2。

?b.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支管和空腔,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过直肠环,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内口在直肠环以上者。根据病变侵犯肛门直肠范围大小,亦和低位复杂性肛瘘一样,可再分为三度。

?③马蹄形肛瘘

?   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部两侧,内口多在截石位6点或12点处。又有前位、后位、前后位马蹄形肛瘘之分。

?   a.前位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前方两侧扩散到会阴及阴道瘘,外口若在肛缘2.5cm以内,内口就在对侧。若在2.5cm以上者,内口可能在后侧。

?   b.后位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管道向肛门后两侧扩散,距肛缘较远较深,有多数外口,多数瘘管管腔相互贯通,内口大多在肛门后侧。

?   c.前后位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围绕肛管,外口肛周一圈都有,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大面积被侵犯,管道行径复杂。

治疗:?1,中医药口服,外敷。有消有打,初起以消为主,中后期感染连消带打,以药代刀,加快炎性肿块消散和脓肿破溃,省去肛周脓肿一期切开手术。

?2,术后患者采用中药熏洗,换药。加快患者水肿消散,坏死组织脱落,加速肉芽生长。?1,肛周脓肿根治术(20%患者可行此术)

?2,多窗脓腔冲洗,虚挂引流。

?3,单孔负压吸引冲洗(vsd负压引流)

?4,实虚挂线结合肛瘘手术

?5,保留内括约肌肛瘘切除术

?6,肛瘘切除,粘膜瓣移位术

不管手术方式如何,第一要考虑到肛管功能的保护,不能为追求所谓根治而无谓扩大创伤。目前保留内括约肌手术已经成为手术的主流方向。

肛肠科四大金刚4

便秘篇

目前,顽固性便秘的治疗仍然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主要原因是便秘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专家总结近年功能性便秘研究现状,简述于下。

1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1.1罗马(Rome)III的定义“功能性便秘是以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客观和主观的便秘定义包括:(1)排便努挣,干硬粪块,有便意但不能排便,便次减少或排便不尽;(2)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量少于35g/d,或排便努挣时间大于排便时间的25%;(3)全消化道或结肠运输时间延长,排便次数与结肠运输无关,但可以通过Bristol排便量表来评估肠道运输功能。通常患者没有明显的生理异常。

1.2诊断标准(1)应包括以下两个或以上症状:①至少25%的排便有努挣;②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快;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阻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手指排便,支托盆底);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由于胃肠功能性改变所致便秘分为结肠慢性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最近出版的罗马III便秘诊疗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便困难型便秘。罗马III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在科研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便秘是“症”还是“病”,尚有争议。肛肠学界普遍认为便秘是一种必须外科干预的“病”。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对罗马标准提出质询。刘建新等认为:罗马标准强调了便秘包括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类“功能性胃肠病”,它的前提是在排除炎症、感染、肿瘤及“其他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病变后,根据症状而做出的诊断。

从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只是反映结构的状态”观点分析,便秘既然是“功能性胃肠病”,所反映的必然是胃肠结构的状态问题。所以,寻找便秘的病因,应该从胃肠结构方面入手。刘建新“在便秘诊治程序与方法比较研究中,通过直肠镜检查、钡灌肠排粪造影联合检查发现,便秘患者存在着结肠冗长、盘曲、骶直分离、直肠黏膜脱垂、直肠瓣增宽等解剖变异,有结肠袋消失、形态改变、功能减退的表现。因而刘建新等认为:“顽固性便秘不是功能性的而是有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结、直肠病变,是由于先天结、直肠解剖结构的变异造成继发功能障碍的一类独立的外科疾病。”

2.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动力学和影像学研究

张军介绍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1)直肠指诊;(2)肛门直肠测压;(3)X线排粪造影;(4)动态核磁共振排粪造影;(5)排粪造影;(6)直肠闪烁显像;(7)球囊逼出试验;(8)腔内超声;(9)盆底肌电图。以前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方法很多,但没有一个检查方法能独立说明功能性便秘机制所在。

胡金香认为:盆腔多重同步造影的信息全面地反映了盆腔、泌尿、女性生殖器官及腹膜的位置形态变化及其对排便的影响,是一种全面、形象、客观、可靠的诊断方法,避免了单一专科诊断的片面性,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全方位的诊断信息。

刘宝华认为,结肠慢性传输型便秘手术指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罗马III便秘诊疗标准。(2)结肠传输试验明显延长(一般大于72h)(3)内科治疗无效,病程在3一5年以上。(4)排粪造影或盆腔四重造影,能够明确有无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5)钡灌肠或电子肠镜检查排除直肠器质性疾病。(6)肛肠直肠测压肛肠和肌电图测定,能够明确有无耻骨直肠肌痉孪和先天性巨结肠。(7)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杨向东等认为“慢性顽固性便秘必须外科干预”。提出要正确认识便秘的概念,正确认识便秘的危害,重视便秘“引发并加重精神心理疾病”。指出“泻剂长期使用会不断加重便秘病情,甚至成为导致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肠道促动力剂效果有限“易产生耐药性,易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还指出生物反馈是新兴生物行为疗法,缺乏远期疗效,“治疗作用十分有限”。

刘建新在临床中观察到直肠瓣增宽、个数较多、间距过密甚至直肠环瓣,造成直肠有效内径的狭窄,认为“直肠有效内径的狭窄是形成直肠出口梗阻便秘的主要原因,而有效内径的狭窄是由于直肠瓣膜先天发育的变异造成的,这是直肠型便秘主要的初始原因’。“由于直肠内径的狭窄可形成较大的排出通道阻力及对侧方肠黏膜的磨擦力,则可继发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前突。并依此理论发展出直肠瓣挂线疗法,医院学习并在临床上采用了“直肠瓣挂线疗法”。李继红等报道“直肠瓣膜挂线消痔灵注射治疗顽固性便秘”。杨纪红等报道“直肠狭窄挂线扩张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苏卫平报道“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治疗直肠型便秘”,“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治疗复发性肛裂,、“直肠瓣悬挂结扎注射治疗急性嵌顿痔”。众多的临床报道,用疗效证明了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的发生与结肠、直肠结构和功能状态相关,探讨直肠瓣变异是否是“直肠型便秘发生的初始原因”,对揭示功能性便秘的病因有积极意义。

3.直肠瓣过宽、过多是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直肠瓣过宽过多,使肠腔变窄,阻力增大,排出费力,直肠内粘膜形成内脱垂甚至完全脱垂,脱垂于直肠瓣处,使直肠瓣进一步增宽,肠腔内径进一步缩小,排出阻力进一步加大,致使分段排出大便。每次排出量小,排不尽感增加,需多次排便。

直肠型便秘既往包括了很多诊断,在国内一九八七年开展便秘治疗的二十年历程中,同道们作了很多努力,先后开展了耻骨直肠肌切断术、直肠前突修补术、直肠粘膜袖状剥离术、闭孔内肌移植术、直肠粘膜脱垂硬化剂注射治疗,以及近几年来PPH粘膜环切吻合术,从己有的文献报道,远期疗效并不确切。很多最早开展这一类手术的单位已基本放弃了这些治疗方法。并坦言便秘的外科治疗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说明我们对于便秘的病因可能存在误区。我们通过十七年的研究发现直肠型便秘最主要的初始原因是由于直肠瓣的先天变异造成直肠有效的通过面积狭窄,其变异有直肠瓣过宽、间距过离、个数增多、直肠环瓣等等。由于狭窄大便在经过时阻力较大且不能形成轴流,而走偏流,可继发直肠折曲、直肠囊袋形成,直肠套叠,由于狭窄对肠粘膜的摩擦系数增加可继发直肠粘膜脱垂,而脱垂的直肠粘膜堆集在肛管颈部阻塞了排出通道女性又可形成直肠前突。所以既往的治疗方法可能仅仅是针对了继发问题而对其本质狭窄问题未予处理才导致术后效果不佳。我们采用直肠瓣电切术(因有肠穿孔的风险现己弃用)直肠瓣缝扎术、悬挂硬化萎缩疗法扩大直肠有效通过面积,复位固定松驰脱垂的直肠粘膜成功地治愈了数千例直肠型便秘的患者。目前该方法已推广数家单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综上所述,电子结肠镜观察,动态排粪造影,可以证实直肠瓣过宽过多也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直肠瓣挂线术外科手术治疗,使肠腔变宽增大,排便阻力减小,排便顺畅,排便困难及分段、分次排便症状消失。达到排便顺畅,能够彻底改善便秘症状,达到治疗目的,疗效满意。

4.硬化注射疗法起于祖国医学,其设计理念为“阻而不断,塞而不死”,希望通过硬化药物的压迫和硬化作用,纤维化完成的同时亦有血管形成,达到完全的硬化而不至于坏死。实验研究认为,注射后24h内发生“凝固性坏死”伴轻度炎细胞浸润;72h后,肉芽组织开始修复并逐渐纤维化。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粘连固定的同时,血管不阻塞,组织不坏死,从而达到硬化、止血的效果。一个理想的硬化剂应具2个条件:通过异物胶原或致炎作用,使注射产生较强纤维化而不引起坏死;无毒、无副作用。坏死枯脱剂因为诸多的副作用已逐渐摒弃。国内目前使用的硬化剂种类较多,可能与临床医生的执业类别、用药习惯有关。鱼肝油酸钠为血管硬化剂,行内痔注射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同时造成无菌性炎症,从而达到硬化的目的。但因需多次注射,可行性较差,且临床研究未能体现优势。5%石炭酸麻油因其作用温和,副作用少,黏膜下注射治疗内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将其行痔动脉注射后,组织学结果表明:因侧支循环的存在,并未发现痔动脉闭合及局部组织坏死,同时局部炎症反应后的硬化明显增效。中药复方制剂消痔灵在临床上运用的较为普遍,并推广至各个学科领域。其主要成分明矾、五倍子的提取物为硫酸铝钾、蹂酸,局部黏膜下注射可使组织蛋白凝固,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对于其血管作用,小鼠股静脉实验发现静脉内注射会产生严重的淤血水肿和血栓形成,而另一组实验报道则表明其具有安全的静脉血管闭塞作用,多学科将消痔灵动脉灌注治疗各种肿瘤也初见成效,但消痔灵注入人痔静脉丛或痔动脉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安全性尚无系统的临床报道。来源于硫酸铝钾的2%复方硫酸铝注射液在临床也有应用,但并未得到推广。芍倍注射液(安氏化痔液)主要成分为乌梅、五倍子,具有活血化癖、收敛固涩的功效,有效成分为构椽酸、蹂酸,临床观察显示其在近期疗效和安全性上优于消痔灵注射液,但因此药应用不如消痔灵普遍,故难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对照研究。有报道50%葡萄糖溶液因其高渗作用可改变痔静脉丛和黏膜下间隙之间的渗透压,使内痔组织通过无菌性致炎作用而产生纤维化,造成痔粘连固定和达到止血的目的,发挥其血管硬化剂的作用。但其组织学机制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的证实。25%维生素C注射液及无水酒精也有个案临床报道,但并未大规模的临床使用。聚桂醇注射液与德国产乙氧硬化醇注射液其分子式与分子量完全相同,两者是不同称谓的同一种化合物。其药理作用是在静脉血管内注射后可损伤血管内皮、即刻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在静脉旁黏膜下层注射后,压迫静脉血管,以降低血管内血流速率及压力,达到止血目的。由于化学作用,使静脉血管及周围孰膜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1周后组织坏死形成溃疡,10d后肉芽组织形成,周围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闭塞静脉腔。临床适应证为食管一胃曲张静脉出血的急诊止血及曲张静脉的微创硬化治疗,且可用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内痔、囊肿等疾病的微创硬化治疗。国家专利新药聚桂醇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专门药用硬化剂缺如的局面,并且经临床验证,聚桂醇注射液与德产乙氧硬化醇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更少。聚桂醇是硬化治疗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和合法使用的基础。多年实践应用发现其优势如下:优势一,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曲张静脉硬化治疗总有效率96%以上、血管瘤、内痔、囊肿有效率96%以上。优势二,临床治疗微创:原本需要手术可以彻底治疗的疾病,现在只需要对发病的病灶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即可使局部病灶硬化、萎缩、从而达到止血、闭合、曲张消失等治疗作用,同比手术治疗真正实现了疾病治疗的微创化、无切口、无需拆线、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优势三,安全性高:通过大样品临床验证及上万例病例观察,聚桂醇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性极高,未出现因产品导致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优势四,副作用少:较传统的硬化剂比,聚桂醇注射液对人体的副作用明显降低,突出产品在治疗中的优越性。优势五,可制成泡沫:泡沫硬化剂与空气以1:4混合,通过三通管反复推注可产生优质泡沫,可以较小的剂量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降低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该疗法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静脉疾病领域治疗的一场技术革新。优势六,独特微麻作用:聚桂醇为醚类化合物,对注射的病灶局部组织有独特轻微麻醉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局部病灶的疼痛感,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

硬化注射疗法是在药物或异物或药物和异物共同作用下,致使痔组织内发生无菌性炎症,由炎症的修复产生纤维组织.因此,炎症的程度决定产生纤维组织的数量,纤维组织的数量决定临床效果,这是对硬化注射疗法机理的共识。但是,如误认为只要致炎作用强,就是理想的硬化剂,这就可能为追求硬化疗法的效果而取得坏死疗法的结果。众所周知,药物作用所致的无菌性炎症,不仅发生在痔粘膜下层,对粘膜下层的血管(动、静脉)亦不例外,如若导致血管内炎性栓塞,就有发生缺血坏死的可能.因此,药物致炎作用的强弱既是产生纤维组织数量的决定因素,又是痔组织硬化还是坏死的重要因素.从避免因药物作用发生坏死的要求出发,我们认为,应以不致发生炎性血栓的制剂为宜.目前,国外之所以将植物油称之为比较理想的硬化剂,就是因发生注射后的坏死、溃疡较之高于5%的酚制剂明显减少,临床效果亦较满意.这一改革设计者的目的是降低药物作用所致的炎症程度.用增大注射剂量的方法,利用较多的异物作用所致的炎症,而获得成功。

治疗方法:1,常规骶麻2,适度扩肛,双手食指探查肛管张力,有环行束状带可用指尖力量将其拉断,或行内括约肌侧位减压术。3,胸膝位直肠瓣挂线疗法,在喇叭镜或直肠镜下观察直肠瓣情况,若直肠瓣过宽,直肠通道不能看见,有的只能看见一小缝隙,牵开直肠瓣后方能看见直肠腔者说明直肠瓣过宽,分别用直针带10号线于直肠瓣靠基底部穿过,在瓣膜上方取出直针将线引出肛门用自制深部结扎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肛门外打结将瓣膜扎死,十余天后缝线脱落瓣口豁开,扩大直肠有效内径.瓣膜特别大的一个瓣膜上可缝扎二~三针.我们最高可缝扎到距肛门15cm.4.胸膝位悬挂硬化萎缩疗法,在直肠镜下用棉球夹持器夹住头皮针,从距肛门13~15cm处开始由上而下粘膜下注射,尤其瓣膜上方和瓣膜缝扎处重点注射,以固定粘膜和预防缝线脱落时出血.在注射内痔区时注意内痔上方直肠外科颈部加量注射以达到牵拉粘膜的目的。

5,外痔静脉曲张行针状高频电刀点状穿刺以破坏外痔静脉丛,纤维结缔组织外痔若能回复不需处理,个别情况可根据整形原则切除.6,特别巨大的单个内痔可行钳夹后8字缝扎,合并混合痔亦可外切内扎.7,重度粘膜脱垂亦可采用点状缝扎,但一般位置较高,重点缝扎一般在后壁,若前壁粘膜需缝扎注意不能在一个平面,以后高前低为原则.不能因缝扎形成直肠下段新的狭窄.

术后半流食,抗生素使用2日,尽可能2日后排便,每次排便不超过5分钟,如既往有大便干燥史可服用乳果糖或聚乙二醇,每日患者早晚两次行膝胸位锻炼,每次尽可能坚持到10分钟。

赞赏

长按







































鐧界櫕鐤垵鏈熷浘鐗?
琛ラ鑴傛敞灏勬恫浠锋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pangnongzhong.com/gzzz/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