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中医湿热下注的范畴,近来应用六经三要素辨证法式诊疗一例膀胱炎,应用温补的办法,效果明显,特与大家分享,间接证明中医治病不在经验而在辨证施治。
?冯某,女,61岁,反复膀胱炎,泌尿系炎症,医院,诊所诊疗,包括应用各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中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固涩止遗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痛苦不堪,经熟人介绍来诊。证见:小便时有尿道涩痛伴小腹急满疼痛,排尿困难,必须憋尿至下腹部胀痛后方能排出尿液,有时甚至夜间尿床,怕冷,颈部发板,不能食凉,腰酸,肢体沉重,白带多而清稀,下腹部湿冷感,手脚欠温,夜间烦躁,睡眠差,晨起口苦,舌淡,齿痕,苔薄,脉沉细。尿常规有隐血和白细胞。
?六经三要素辨证如下:
病性:脉沉细无力,属于阴性病。
病位:患者病在三阴,症状看病位涉及太阴,厥阴两经为重,以太阴为主,涉及阳性病的症状属于无效症状,可不予考虑或病态中酌情考虑少佐药物处理,按治疗原则三阴病合病治疗重在少阴,但此患者太阴病症尤为突出,故处理太阴为主,可以兼用少阴和厥阴药物。
病态:烦躁口苦小便涩痛属热,怕冷手足凉属寒——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小便涩痛属气实,憋到腹胀才能排出属气虚,白带多,齿痕属水实。
诊断综合:病性——阴性,病位——太阴为主,涉及厥阴。病态寒热虚实错杂。
?处方:肾着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
干姜30g炙甘草15g茯苓30g白术15g
当归6g土贝母9g苦参6g滑石3g
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疗效:5剂后腹诊上述症状所有基本消失,患者诉历经几年的疑难杂症几服药就药到病除。给予再开5剂善后。
分析:既往我们见到膀胱炎,尿道炎,经验里认为是湿热下注的多,大多数应用八正散,猪苓汤,四妙散等治疗,西医的抗生素治疗也是这个意思,事实证明效果不好,如果不用六经三要素辨证法式认清病性,这个患者症状比较复杂,治疗其实很难下手。经过我的六经三要素系统辨证后发现,这个患者治疗的着眼点是病性的判断,虽然患者处于寒热错杂的状态,但总体病性属于阴性,要从阴性病论治,如果按照经验来治疗,应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法,往往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大方向上犯了错误,这个病人应该以温补为主,可以稍佐通淋利湿之品,比例上一定是温补大于清解。所以临床看病一定要抓住大方向,特别是病性和病位,这也是张仲景《伤寒论》反复强调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这个病人选方问题,白带清稀量大,憋尿到下腹胀痛才去小便,这些都是下焦水湿盛的状态,肾着汤所谓的“如坐水中”不正是描述的这种情况,以前认为腰部出汗湿冷或者腰部肿胀湿冷才算如坐水中,这个病案提示的白带清稀而多,憋尿情况,是否也属于如坐水中?再进一步拓展,遗尿是不是也属于如坐水中,月经量大质稀色淡是不是也是如坐水中,肛漏流清稀脓液,伤口难愈合,阴囊潮湿……是不是都叫作“如坐水中”?经典除了熟读,还要学会广用,从哪里学?从临床学,从病人身上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