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伤口大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有万人死于破伤风,而生活中最常见的破伤风,就是因为伤口处理不当造成的。由此可见,破伤风离我们并不遥远!

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的诱发因素

破伤风梭菌在一般浅表的伤口不易生长,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以下因素会增加感染破伤风梭菌的风险:

伤口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开放性骨折;动物或昆虫咬伤;慢性鼻窦炎、中耳炎、口腔感染、肛旁脓肿等;新生儿脐带感染;异物残留在体内。

破伤风的发病症状

破伤风感染后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会有一段无典型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与原发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有关,一般为3~21天,多数在10天左右。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为出生后5~7天(潜伏期的范围3~24天不等)。一般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破伤风感染的伤口局部可无明显的炎症或感染征象,甚至有些看上去已经愈合。主要为运动神经系统脱抑制的表现,包括肌强直和肌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肌强直的征象为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坚如板状,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阵发性肌痉挛是在肌强直基础上发生的,且在痉挛间期肌强直持续存在。相应的征象为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面肌痉挛);喉头阻塞、吞咽困难、呛咳(咽肌痉挛);通气困难、发绀、呼吸骤停(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尿潴留(膀胱括约肌痉挛)。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破伤风的病死率仍然可达30%~50%。

破伤风的危害

全身骨骼肌强烈的持续收缩,破伤风可造成人体肌肉非常强烈收缩,对人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伤害;

肌肉强烈收缩会造成肌肉断裂、溶解,以及骨头断裂。破伤风造成咽喉部的肌肉收缩,会导致不能喘气,使人活活憋死,这是破伤风最可怕的地方。

医院诊断之前,对呼吸没有进行充分的监护和管理,就造成病人突然死亡、缺氧,这是破伤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破伤风毒素中毒较重的破伤风会造成植物神经紊乱,造成血压、心率不稳,血压忽高忽低,高时可以到mmHg以上,低时可以几十,心率也可以到次/分,造成病人的生命体征不稳,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破伤风如果不进行治疗,死亡接近%;

即便是治疗,平均的死亡率也在30-50%;

即使病人来的比较早,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如何处理

首先,当发生外伤时,尤其是伤口较深、存在污染、伤口内有异物的时候,避免自行处理,应该就近到急诊外科、创伤外科、烧伤外科接受规范的专业治疗;其次,在外伤治疗时,应根据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史进行正确的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如果已经是破伤风发病状态,应该到急诊或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

尽量避免受伤,特别是在使用钉子、针等尖锐物品的时候;

保持伤口清洁:出血停止后,用干净的自来水彻底冲洗伤口。用肥皂和毛巾清洁伤口周围的区域。如果伤口内嵌有异物,请及时就医。

外用抗生素:清洁伤口后,涂一层薄薄的抗生素乳膏或软膏,可以阻止细菌生长和感染。

包扎伤口:用绷带包扎可以保持伤口清洁并防止有害细菌进入。

勿使用偏方如用草木灰等敷在伤口上,这会加重感染的可能性。

其次要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小知识

编辑:院前急救科/黄欣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pangnongzhong.com/gzzz/11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