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病应该叫金木村病

木村病(Kimura‘sDisease,KD),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hyperplasticlymphogranulom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的慢性炎症性良性疾病。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肿块、外周血和皮损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显著升高为本病的三联征。既然叫木村病,“当然”是因为木村首先发现了本病,其实,非也!早在年中国学者金显宅(KimHT)等[1]报道了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病例,这是对本病最早的描述。11年后,即年日本学者木村等[2]在一篇题为《论合并淋巴组织增生改变的不寻常肉芽肿》的文献中对该病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此后文献多将该病称为木村病。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本病该称为金显宅病,而非木村病。也有文献将本病称为Kim-Kimuradisease[3],即金-木村病,这也许是一个更好的名字,所以木村病应该叫金-木村病(Kim-Kimuradisease,KKD)!

那金显宅何许人呢?

金显宅(图1)出生于朝鲜,对乳腺癌、骨纤维肉瘤、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还主持统一了乳腺癌的国内分类法,创建了中国肿瘤学会和抗癌协会,培养了大批肿瘤外科人才,是我国现代肿瘤医学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肿瘤医学之父”。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学者不应该被世人,尤其是医者所忘记!

图1金显宅(图源百度)接下来,我们对金-木村病进行复习回顾。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特应性反应、自身免疫和寄生虫感染等[4](相对于过敏,此处的特应性反应强调了遗传特质)。近年来发现HPyV6病毒感染也与本病相关[5]。

Katagiri等[6]的研究发现,金-木村病患者外周血中IL-4、IL-5和IL-13水平升高,提示Th2细胞因子在KK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据此,我们推测,对于本病不宜手术,且治疗抵抗者,可以尝试应用靶向IL-4和IL-13信号通路的度普利尤单抗的治疗。

临床特点

罕见,多发生在亚洲地区,在欧洲和美洲也有散发病例报道[7]。

20~30岁多发,男:女约为3.5~6.0:1。

良性,惰性,进行性缓慢进展。

典型表现为头颈部皮下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血清IgE升高三联征。常表现为生长缓慢、无痛性的单侧颈部淋巴结病变或头颈部皮下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偶有皮肤瘙痒,可伴有色素沉着(图2[8])。无痛性小结节可逐渐增大为实性肿块(图3[3]),直径可达20cm。

图2患者出现单侧腮腺皮下肿胀,伴有色素沉着

图3患者左下颌出现10×12cm实性无痛性肿块常见于头颈部,多累及软组织、淋巴结及唾液腺。眼睑、泪腺、眶周、颊部、腋窝、腹股沟、前臂、纵隔和臀部等部位少见。为什么好发于头颈部?这是因为KKD易累及淋巴结(累及率高达76%),而头颈部淋巴结较多。头颈部淋巴结首先引流到腮腺、耳周、下颌下和其他上颈部淋巴结,最后流入颈部淋巴结。

10%-60%的KKD患者可累及肾脏,其中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活检示膜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嗜酸性间质浸润及部分足突消失,即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

还可伴发血栓栓塞。

易复发,复发率可高达40%~60%,但预后较好[3]。据报道,发病年龄较早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与疾病复发显著相关,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肿块大小和治疗效果有关[9]。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升高。

影像学

超声:常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图4[10])。

CT:邻近皮下组织间隙模糊、密度不均,可伴稍高密度结节影,增强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图5[11])。

MRI:病灶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而T2WI和STIR均为高信号,内伴血管流空信号,DWI呈稍高呈稍高信号。增强可见其明显渐进性强化,未见坏死液化及出血(图6[11])。

图4患者右乳房肿大的淋巴结

图岁男孩,KKD累及耳后区及枕部头皮。A.增强后轴位CT扫描显示右侧耳后区有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均匀中等强化(箭头)。右侧枕部头皮有一个较小的肿块,具有相似的影像特征(箭头)。B.增强后轴位CT扫描显示双侧颈部有多个中度强化且增大的淋巴结,右侧大于左侧。

图6男,52岁,KKD累及双侧颊间隙。A.轴位T1加权成像显示双侧颊间隙内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与邻近肌肉等信号。病变周围皮下组织有网状浸润。B.增强后冠状位脂肪抑制T1加权像显示病变均匀明显强化。病变周边的管状或点状信号强度空洞,可能代表快速流动的血管结构(箭头)。

组织病理

淋巴滤泡增生;

生发中心增大(图7[9]);

嗜酸粒细胞浸润,可见嗜酸微脓肿(图8[12]);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周围有环状胶原纤维沉积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免疫组化(图9[12])。

图7(a)生发中心增生(黑色箭头),滤泡周围和滤泡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黑色箭头),(b)嗜酸性粒细胞微脓肿(黄色箭头),周围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增生(绿色箭头)。

图8颊部肿块切除后标本HE染色示:淋巴滤泡增生伴反应性生发中心增大,淋巴滤泡内及周围血管增多,炎性浸润(a,×20,b,×),变性生发中心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嗜酸性微脓肿(c,×)。

图9颊部肿块切除标本的免疫组织学特征。CD20阳性的B细胞存在于所有区域,包括淋巴滤泡和皮质旁区域(a)。CD3阳性T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和皮质旁,而在淋巴结外周区较少(b)。生发中心(c)有丰富的IgE网状沉积。生发中心(d)仅见少量IgG4阳性细胞。C-kit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皮质旁(e)。与其他淋巴细胞相比,c-kit阳性细胞呈圆形或多面体,体积较大,故为肥大细胞(f)。放大倍数:×(a-e),×(f)

鉴别诊断

头颈部肿块、嗜酸粒细胞和IgE水平升高是临床鉴别的三个线索,故需要和血管瘤、组织细胞增生症、神经鞘瘤等良性疾病,也需要颌面部的恶性肿瘤相鉴别;还需要和嗜酸粒细胞和IgE水平升高的疾病(如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鉴别。

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和嗜酸粒细胞浸润是病理鉴别的三个线索,故需要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瘤、圆柱瘤等相鉴别。

KKD最需鉴别的疾病是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HE),鉴别要点如表1[13]。

表1KKD与ALHE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比较

另?外,有研究表明KKD与IgG4-RD有一定的关系,后者以IgG4+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明显的器官浸润为特征。皮肤IgG4-RD的患者多为男性,结节主要发生在头颈部,常累及淋巴结,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IgE水平升高,与KKD相似。二者临床上易混淆,鉴别诊断如表2。

表2KKD与皮肤IgG4-RD鉴别诊断

治疗

手术、糖皮质激素和放疗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但由于复发率较高,迄今还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方法见表3。

表3KKD治疗方案和疗效

图岁马来西亚男孩,右侧腮腺区巨大肿块,直径13cm×13cm,皮肤色素沉着(左)。术中观察,右侧腮腺肿块较大,周围组织纤维化(中)。术后1周,右侧腮腺区轻度水肿(右)。

图11A.左颊部皮下肿块。B.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左侧颊部75、、mm肿块,呈部分高信号,并伴有间隔低信号(T2短T1反转恢复、横断位(右)、冠状位(左))。C、D.加服环孢素A后皮下肿块明显缩小。

图12A.右颧骨和面颊有一界限不清的红色深部结节和肿块。B.口服霉酚酸酯0毫克,每日两次,1个月后大小和红色明显减轻(左)。每日口服0毫克霉酚酸酯,23个月后皮损显著改善(右)。

图13(c)放疗前左腮腺CT扫描,(d)放疗后左腮腺CT扫描

由于KKD患者外周血中IgE明显升高,针对此血清学特征,有学者提出奥马珠单抗可用于KKD的治疗(图14,15[18])。奥马珠单抗可与血液中游离的IgE结合,从而阻止IgE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结合,抑制炎症细胞的激活,并抑制其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还可抑制Th2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下调FcRI的表达,从而抑制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疗效显著。

图14患者颈部皮损。患者1(A和B),患者2(C和D),患者3(E和F);A、C和E:治疗前。B、D和F:治疗16周后(箭头表示病变区域)。

图15治疗前后MRI对比。病例1(矢状面增强,脂肪抑制的T1加权像)(A和B);病例2(冠状面增强,脂肪抑制的T1加权像)(C和D);病例3(横断面,T1加权像)(E和F);A,C和E:治疗前。B、D和F:治疗16周后(箭头表示病变区域)。

新近有学者报道光动力(PDT)治疗KKD疗效显著(图16[19])。

图16(A)PDT治疗前的术中情况。患者眶周、面颊和颌下肿胀(B)针平行刺入勾画出的病变区,刺入4厘米扩散器纤维。采用nm二极管灯(20J/cm2)照射(C)术后2天,PDT致局部肿胀(D和E)术后3周(F和G)术后6个月。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讨论,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参与者:

张涵茵,胡媛,孙莉婷,孙钰桢,何江曼,辛伍艳,袁梦瑾,杨潇潇,张阳,石卫华,韦旭华,赵冰洁,张江安

参考文献:

[1]KimHT,SzetoC.Eosinophilichyperplasticlymphogranulom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pangnongzhong.com/gzcy/9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